战国纵横︱邯郸之战:一必威官方网站- Betway必威- APP下载场延迟了秦国统一步伐的战争

发布日期:2025-07-14 18:29:43 浏览次数:

  必威官方网站,Betway必威,必威APP下载

战国纵横︱邯郸之战:一必威官方网站- Betway必威- 必威APP下载场延迟了秦国统一步伐的战争

  赵军虽然节节败退,却也在拼力抵抗。秦军攻取武安后,已经成为强弩之末。从秦军进驻长平开始,战争已经持续了九个月。秦军在长平歼灭了赵军主力,但秦国兵卒也是“死者过半,国内空”(《史记·白起列传》);出现了“国虚民饥”(《战国策·中山策》)的情况。秦国一时半会还灭不了赵国,而一旦楚、魏、齐等国介入秦、赵之战,秦国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况。战争固然使赵国处于崩溃的边缘,但也将秦国带进了危险的境地。最终,秦昭襄王接见赵国特使赵郝,开始议和。

  赵孝成王回国后,以大臣虞卿为首的反秦派坚决反对割地给秦国。虞卿的理由很充分,秦国对赵国的进攻可以说是不遗余力,秦国罢兵并非是见到赵国惨状而动了恻隐之心,而是秦国已经筋疲力尽。现在,赵国要将秦军无力占领的六座城邑白送给秦国,并不明智。再说割地给秦并不能保证秦国明年就不攻打赵国。秦国对土地的欲望是无穷的,如果面对秦国的威胁,赵国每次都要割地求和,那早晚有一天赵国将无地可割。虞卿认为,与其将六座城邑割给秦国,不如将城邑送给齐、楚、魏等国,组织诸侯合纵攻秦,到时候还能占领秦国的土地作为补偿。

  秦军主帅的最佳人选应该是白起,但白起称自己正在生病,无法统军,毕竟此时白起已经六七十岁了。秦昭襄王年纪比白起还大,权衡之后,没有勉强白起,而是任命了一位叫做王陵的人为主将。此人在史料中仅此一见,也不知是沙场宿将还是秦廷新贵。但面对攻城战,纵然是名将也没有太好的办法。《孙子兵法》说: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”进攻一方可能付出了巨大的人员物资损耗,但毫无所得。王陵就是这样,率军猛攻邯郸数月,结果败多胜少,损失惨重,不得不请求增兵。秦昭襄王四十九年(前258年)正月,秦国援兵到达前线,王陵向邯郸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,结果再度惨败,损失了“五校”的兵力。“校”是次于将军的高级武官,“一校”的兵力从一两千到上万不等,战时人员编制比较充实,秦军应该损失了数万人。眼看王陵取胜无望,秦昭襄王却并不打算罢兵,而是决定换将。

  秦昭襄王想让白起代王陵为将。此时白起早已病愈,但他却不看好这场战争。白起认为:“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,赵应其内,诸侯攻其外,破秦军必矣。”(《史记·白起列传》)秦昭襄王派宰相范雎去劝说白起,白起本来就怨恨范雎,更加百般推脱,最后干脆说自己又病了。秦昭襄王愤愤地说:“微白起,吾不能灭赵乎?”于是派大将王龁替代王陵伐赵,结果“围邯郸八九月,死伤者众而弗下”(《战国策·中山策》)。赵国还不断出兵偷袭秦军后方粮道,导致秦军军心不稳。

  当时的魏国国君是魏安僖王,他还有一个以谦恭仁爱而闻名天下的弟弟——信陵君魏无忌。两人的姐姐是赵国宰相平原君赵胜的夫人,平原君是赵孝成王的叔叔。平原君及其夫人多次写信向魏安僖王和信陵君陈述厉害关系,希望魏国能救援赵国。然而,这时的魏安僖王对秦国多少心存畏惧。想当年,年轻气盛的他继位伊始就与秦国开战,联合赵、韩,纠结十五万大军与秦战于华阳(今河南新郑北),结果惨败。他痛定思痛,开始调整对外策略,对秦国基本保持着臣服或和平的状态。此次秦围邯郸,魏安僖王最初是想趁乱占领一些土地,后来发现秦国是真的要灭赵,唇亡齿寒的道理他还是懂的,在平原君夫妇和信陵君的劝说下,魏安僖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十万救赵。

  平原君和夫人只好再向信陵君求助,信陵君本就是侠肝义胆,更何况是去救自己的亲人。他发动了一批人反复向魏安僖王进言,但魏安僖王不仅不为所动,还派了一名将军去赵国,劝说赵国尊秦王为帝以换取秦国退兵。信陵君见此情状,便打算率门客赴赵死难。这时,信陵君曾虚左以待的隐士侯嬴进献了一条奇计。他先让信陵君去求魏安僖王的宠妃如姬去偷兵符。信陵君曾替如姬报了杀父之仇,如姬一直感念其恩,所以冒险偷出兵符,交给了信陵君。而后,侯嬴推荐了大力士朱亥陪同信陵君前往晋鄙大营接管兵权。晋鄙核验兵符后,仍然怀疑信陵君是否受真的受王命而来,不肯交出兵权,于是朱亥趁晋鄙不备,用藏在衣袖中的四十斤铁椎当场击杀了晋鄙,信陵君才得以接管兵权。随后,信陵君选出八万精兵,进抵邯郸。

  魏军到达邯郸不久,春申君率楚国援军也赶到了。楚军是平原君亲自请来的,这其中还有个毛遂自荐的故事。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记载,平原君赴楚求救前,想在自己的门客中挑选二十名随从,结果只有十九个中意人选。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门客自告奋勇,愿随同前往。平原君对毛遂的能力表示怀疑,因为他作为门客的这几年一直默默无闻。毛遂说,以前没有表现的机会,现在正是他脱颖而出之时。平原君想了想,就带上了毛遂。面见楚国君臣时,平原君向楚考烈王反复陈述利害关系,“日出而言之,日中不决”。见此情景,毛遂持剑上前,以武力胁迫楚考烈王答应出兵救赵。随后,平原君、毛遂与楚考烈王歃血为盟。事定,平原君称赞毛遂:一人之辩,重于九鼎大吕;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

  魏、楚援军到达邯郸的时间,史无明文,据现有史料推测,大概在秦昭襄王四十九年(前258年)八九月间,也就是秦围邯郸一年之后。有两则史料可做佐证,《史记·秦本纪》载:“秦昭襄王四十九年(前258年)其十月,将军张唐攻魏,为蔡尉捐弗守,还斩之。”这里有两处文字错误。秦历以十月为岁首,年底不应再有十月,学者指出,“十”当为“九”之误。再有,“蔡”应是“葵”之误,据《古本竹书纪年》,“葵”又作“鄈”,其地在今河南博爱西北。秦国守卫葵城的军官在魏国的进攻下弃城而走,逃回秦国后被秦昭襄王下令处死。秦昭襄王五十年(前257年)十月“张唐攻郑,拔之”。这里“郑”应作“鄈”,也就是说魏国攻占葵城的第二个月,秦将张唐就把葵城夺了回来。

  当楚军也抵达邯郸附近后,赵、楚、魏联军对秦军占据了优势。联军不仅人数众多,而且人才荟萃。赵军有廉颇、乐乘;楚军有景阳;信陵君门客中也有不少深谙兵法者,这些门客后来还编了一本书叫《魏公子兵法》。联军将星云集,秦军屡屡失利。史称“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,秦军多失亡”,白起感慨:“秦不听臣计,今如何矣!”(《史记·白起列传》)又急又气的秦昭襄王再度派范雎去请白起,白起不想毁了自己一世英名,以病情加重为由加以搪塞。秦昭襄王震怒,下令将白起降职为普通士兵,迁居阴密(今甘肃灵台西)。白起则装病装到底,称病重无法行动,秦昭襄王许以暂留咸阳。

  王龁率秦军与联军激战了三四个月,战争的范围扩大到太行山以东、黄河下游河段以西的南阳、河内地区,双方反复争夺一些重要的军事据点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载,秦昭襄王五十年(前257年)十二月,秦军增兵汾城。这个汾城在黄河北岸,与广武(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)隔河相望。汾城是当时黄河下游的战略要地,原属韩国,秦昭襄王四十三年(前264年)被秦国攻取,至此又被联军攻占。联军占领汾城是为了切断秦军补给。当时,秦军进攻邯郸,军需物资都是从渭水入黄河,经过黄河沿线的各个秦军据点,最后走一段陆路送到前线。沿线的这些军事据点维系着秦军的生命线,所以秦军才会增兵汾城。

  邯郸解围后,战争并没有停止。联军主力指向汾城的秦军,秦昭襄王五十年(前257年)二月,秦军在汾城和广武之间搭建了黄河浮桥(《史记·秦本纪》称秦“初作河桥”),与联军展开激战,大破联军,“斩首六千,晋、楚流死河二万人”。张唐、王龁乘胜攻取了魏国宁邑(今河南获嘉县)、赵国新中(今河南安阳东南),秦国还将新中改名叫“安阳”。然而,这几次胜利尚不能扭转秦军在总体上的失败。赵、魏、韩、楚掀起了“收复失地运动”。赵国收复了武安、太原等地;魏国攻占了“陶(今山东定陶县西北)、卫之地六百里”(《吕氏春秋·应言》);韩国收复了汝南(今河南平顶山市一带)大片地区。

  赵、魏、韩、楚形成的合纵联盟也日益巩固,秦军占领新中后几个月,赵军又夺回新中,秦昭襄王五十一年(前256年),秦国再度攻打新中,魏、韩、楚救赵,秦国撤兵。此后数年,秦国虽然也不断出兵攻击各国,甚至还灭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,但其相对衰落的势头却不可避免。赵国逐渐恢复了元气,并一直与秦抗争,成为合纵联盟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;魏国军事实力迅速提升,十数年间,东征西讨,屡战屡胜,“兵四布于天下,威行于冠带之国”(《韩非子·有度》);楚国北灭鲁国,西却强秦,南征百越,“当是时,楚复强”(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)。